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他们
有的如兰似馨,有的如松之盛
有的锐意进取,有的倾情奉献
有的勇立潮头敢为先
有的愿做红烛照一线
让我们共同走近身边榜样
感受他们动人故事
过去两年,公司走过了一段非凡的征程,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识变应变,逆势而上,以至诚至信之心深耕云贵渝鄂主责区域,以向上向善之力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提升,呈现出全面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涌现出一大批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讲奉献的先进典型人物。
为进一步做好典型选树工作,营造崇尚先进、关心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公司官微开设【十大标兵】专栏,陆续推出中铁云投“榜样故事”。今日推送第七期,工程管理标兵——李卫东。
工程管理标兵——李卫东
哪里需要我 我就去那里
的先行者与探路者
他是一个“文人”工程师,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他有一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气质,山西人内藏底蕴、外露热诚的内秀谦和,以及总工程师沉着冷静、“用兵如神”的自信与魄力。言谈举止间洋溢着从容笃定,强大的控场能力让他遇事游刃有余,工作多年积累的经验培养出敏锐的战略眼光,以专注的匠心精神完成身体力行的情怀致敬。他就是中国中铁滇中引水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李卫东。
参建滇中引水工程以来,他在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上富有成效,并有序推进二期配套工程,牵头制定了“113360”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管控举措,针对水利工程制定了多项建设标准,为滇中引水项目高质量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既讲规矩又懂通融,李卫东总能“先人一步”。
初心 肩负重任 实干精神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对铁路事业的情怀,李卫东考入上海铁道学院,青年时候,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服务国家、投身建设的梦想种子。1992年毕业后,他毅然加人铁路建设者的队伍,在祖国基建事业如火如荼的奔腾年代,挥洒着热血与青春。立足时代工程,甘于奉献,扎根大国基建,筑造华景。
“以前施工技术没现在这么先进,危险性很高,但从没想那么多,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在李卫东身上,能看到不怕苦、不怕累、不埋怨、向前冲的实干精神。正值国家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关键时期,基础知识扎实的他来到了条件艰苦的西部山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一切都没有动摇他内心坚定的信念。“我来西南地区已经十多年了,对西南这个复杂的地质情况、人文条件、饮食气候,已经非常适应。”
敏于事而讷于行,面对恶劣环境,李卫东从不抱怨。“在贵州的时候遇到最大的一个溶洞,最后我们都是修桥过去的,还有一些大溶洞,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填过去的。”正是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让他成为一位资深专业的工程建设指挥者、项目管理者、高级工程师。
白天深入一线,亲自测量、计算;夜晚则埋头于图纸和资料,不断优化施工方案,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学习勇于探索。他在实践中总结,在理论上提高,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曾担任过公路、铁路等多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分管过多个重量级工程项目,解决了工程施工中的大量疑难杂症。正是因为丰富的经验履历,李卫东在2019年底,调任到滇中引水工程项目。
“激动、重视、又忐忑。”当被问及参加滇中引水工程项目时,他用这三个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和大多数建设者一样,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安全、质量、环水保、工程进度要求如此高、体量如此大、战线如此长的特大水利工程。“从施工口到建设口的身份转变,还有好多东西要学。
这项主干渠线蜿蜒达664公里的超级工程,浩浩荡荡,肩负的重任艰巨。
恒心 长期学习 科技赋能
李卫东对工程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实践操作中的精湛,更在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他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生动践行者。工作后持续学习,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在职深造毕业。在科研方面,不断深耕,硕果累累,是不折扣的“教授级”工程师。
2022年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1篇;2023年荣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法,发表SCI论文1篇;2024年发表核心论文1篇,荣获山西省《公路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专项课题《滇中引水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2020-重大专项-04),该课题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6篇、一般期刊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48项,受理发明专利5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6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工法38项;软件著作权13项;股份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施企二等奖1项。
组织成立了《引水工程小断面软岩大变形隧洞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科研课题,并完成了课题合同的签订。获得省部级工法“超长引水隧洞机械施工工法”和发明专利“基于视觉学习的小断面引水隧洞管片接缝快速识别方法”。
加人滇中引水项目后,在实践学习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在管理上不断精进,通过学习中铁开投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学以致用投入到几百亿的项目上。他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点,不断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提升项目效率与安全水平。
他的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类专业书籍和最新的研究报告,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还广泛渗透于人文社科、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使他在工作中能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是行业内公认的专家,也是众多后辈学习的榜样。
决心 卓越管理 攻坚克难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穿越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如暗河、白云岩剧烈沙化、软岩变形、有毒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段。
针对滇中引水工程隧洞占比大、管理跨度大、要素资源调配难等现状李卫东在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富有成效。一是针对水利工程制定了多项建设标准,统一了工装标准。牵头制定了“113360”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管控举措,编制了《滇中引水工程文明标准化工地建设手册》《滇中引水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指导手册》等标准文件。规范开挖工法,统一了工装标准。二是运用信息手段,加强风险管控。认真贯彻落实《“2468”管理要点》,指挥部运用信息化手段作为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管控手段的一部分,以降低工程施工风险。三是事故应急保障措施到位。成立了中国中铁滇中引水工程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各标段建立了9支二级救援队和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库,并引人小断面隧洞专业救援设备RPD-180CBR水平钻机。先后联合滇中引水建设管理局、红河分局、各参建项目部举办71次实战演练,提高了滇中引水工程的应急处置及救援救护能力。
“几年里,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和安全监测等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路。在项目开始前就发现了潜在风险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有效降低了重大风险出现。”李卫东说道。
中国中铁自从2019年底开始正式参与滇中引水项目,比其他企业单位晚一年进入市场。目前,项目进度处于领先,且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质量把控到位,权限评定遥遥领先。
超前预估、风险前置,得益于李卫东深耕多年的管理经验。匠人精神,迎难而上,才能让滇中引水一期各项指标创历年新高,一期工程51座隧洞已贯通33座。
信心 创新思路 迎难而上
面临错综复杂挑战,李卫东充分发挥技术过硬和经验丰富的优势,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精细管理,不仅保障了施工质量,还在项目上节约成本。
形成“四个统筹三个转变”思路,完善管理策划,提升成本管控,制定大商务管理细则,确保总指与分段策划联动。解决合同争议,提升验工计价,优化计量结算规则,提升经济运行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再策划,预计利润总额大幅提升。
物资集采方面严控成本,降本增效,累计采购金额节约显著。此外确保砂石料质量,加强物资进场验收及抽检,保障工程实体质量,加强物资消耗管控。加强供应商考评,约谈处罚,确保物资供应正常。梳理管理风险,排查隐患,开展廉洁教育。统一临建标准,抓好首件控制,确保首件成优。层层布局,降本增效,优化试验检测费用,节约成本。二期配套工程全速推进,开工点众多,完成投资额占比高,全速推进项目生产。
总指挥部梳理《滇中引水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中小断面隧洞施工成果,并应用于二期工程。针对小隧洞特点,成立《引水工程小断面软岩大变形隧洞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基于贝叶斯-Copula模型建立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实现复杂环境下长隧洞钻爆施工安全性的敏感捕捉,制定风险控制方案。依托澄江隧道验证,贝叶斯-Copula模型准确性高,实用性强,优于人工经验判断。
耐心 家国情怀 团队力量
全心投人工作,从严寒冻雨到酷暑高温,李卫东成熟稳重的干练之气,让团队安全感十足。谈话之间,虽透露出果断和效率,但语气中却充满了谦逊和真诚。与他对话,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生活在美好时代的感激,对中国中铁多年培养培育的感恩。
被问及在建设管理方面的独到之处时,他首先强调的,便是中国中铁“大兵团”作战优势。特别是面对环境复杂多变的“地质博物馆”云南,集体力量得以显现。面对疑难杂症,可调动内部专家资源,包括设计院和相关领域的院士,进行现场咨询,这体现了中国中铁的整体实力。
“中国中铁有着团队凝聚力,我们有一个大统筹团队,上下一心,和一些小标段、小单位相比,我们有着天然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我本人起到管理职责即可,总体把控、协调和服务大家。”李卫东谦逊低调,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而不是个人的成就,这是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在社会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一稀缺的品质,属于70后的时代烙印。那一代人,是拥有着朴素爱国情怀的一代,是读着金庸、古龙、温瑞安小说长大,有着仗剑天涯、纵横四海憧憬的一代。李卫东喜欢音乐,会吉他和口琴,他最喜欢的歌曲是《我和我的祖国》。他说“在国外工作的两年,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会流泪。”爱国是一种自发的情感,尽管身处海外,远离故土,但他的心中始终燃烧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更坚信所做之事的意义。
不仅是对祖国的大爱,对家庭的小爱也全力以赴。“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会优先照顾家人,这是做人的本分。谈及家人,李卫东坦露长期外地工作,鲜少和家人见面,能做的就是每天一通电话,逢年过节回家。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人生,孟浩然有他的“浩然人生”,王维有他的“山水人生”,李白有他的“赤子人生”。三十多年的时光,李卫东从一个青涩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中国中铁建设管理的领军人物。他的故事,是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最好诠释。作为滇中引水工程的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公司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见贤思齐、对标先进,以榜样为镜,学习榜样精神、汲取榜样力量,将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为建设“行业领先、国内一流,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型投资控股集团提供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