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中心

精工细作!武汉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市农科院站”过街通道顶管顺利接收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3 作者:武汉十二号线指挥部

近日,伴随着刀盘与洞门混凝土的最后一次“握手”,矩形顶管机缓缓探出接收井,72米“地下长龙”在地下静默穿行30个昼夜后终于精准出洞——武汉轨道交通十二号线江北段1标1工区市农科院站过街通道顶管顺利接收。至此,该站附属结构最后冲刺的帷幕正式拉开。

 

 

市农科院站过街通道工程顶管段全长72米,48节管节首尾相接,断面4.9米×6.9米,需在白沙洲大道高架桥“贴身”而过,与桥墩最近距离仅5.55米;同时要在多种市政管线的“夹缝”中穿行,其中与220kv电力管廊、雨水管、污水管净距分别仅0.3米、0.66米、0.61米,沉降控制必须精确到毫米。车流不息的地面主干道、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让这段不足百米的区间施工成了标段中的急难险重任务,需要格外精密的施工操作。

 

为避免地面及管线沉降,确保施工安全优质高效推进,指挥部与项目部团队精心组织、提前谋划,邀请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充分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等,加大人、材、机的投入,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和工序;下穿前安排具备专业资质的队伍进行物探,精准定位管线边界及埋深,针对220kv电缆安排电力单位专业人员进行悬吊保护;在顶管机尾部管节及均匀间距管节处,通过预埋注浆孔注入黄泥,控制地面及管线沉降,并严格控制注浆和顶进速度,减少高架桥不均匀沉降的风险;严格落实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巡视顶管顶进前方及通过区域地面变化情况,加强地面及管线沉降监测频次,以监测数据为依据来调整顶管机土仓压力;为顶管机配置自动监测设备,对顶管机姿态等一系列数据实时监测,显示顶管机实时姿态和数据,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及设备,组织应急演练,提升管理及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连续30个昼夜的鏖战,22名作业人员两班倒,“人歇机不歇”,最高日顶进3.2米,最终,偏差远低于规范要求,地表沉降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白沙洲大道交通“零中断”,周边居民出行“零投诉”,真正实现了“静默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