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以视频连线形式共同见证中老昆万铁路(简称“中老铁路”)通车。
今年是中国与老挝建交60周年,作为中老友谊的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既是联通之路,也是友谊之路,项目合作体现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中老铁路也是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关键基建项目之一,将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提供新动能。
中国中铁作为中老铁路的承建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和事件都。广大建设者克服自然条件限制,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建成,展现了中老双方团结合作的力量,寄托着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载时光飞逝,中国铁路人的坚守和奉献终于开花结果。中老铁路通车,一条翻山越岭、穿江过隧的跨国铁路已从图纸走向现实。
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项目全长约1035千米,分为老挝段和中国国内段。通车后,从中国昆明至景洪仅需3个多小时,至老挝万象有望实现直达运输、当日通达。
“国家重托,使命光荣。”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部署要求,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自觉肩负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任,组织中老两国建设者克服地质状况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铺就了这条为中老两国人民谋幸福的钢铁大动脉,让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成果沿“一带一路”播撒开来。
翻山越岭、穿林跨江的中老铁路工程于2016年12月全面开工,于2021年12月建成通车。中老铁路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建设,为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它途经云南西部和老挝北部山区,沿途高山深谷纵横,河流密布交错,有“地质博物馆”之称,铁路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安全风险高,建设难度大。
“无论多苦多累,我们都能克服!”建设者无所畏惧,知难而上。面对恶劣的地质条件,翻山越岭、开凿隧道、修筑涵洞,中老铁路建设者们在一个又一个险峻隧道中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施工经验。
中老铁路全线共有167座隧道,途经中国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景洪市、勐腊县,老挝琅南塔省、乌多姆塞省、万象省等地。面对全线隧道存在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温、富水破碎围岩、盐岩高侵蚀等多种不良地质灾害,中老两国建设者积极创新建造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措施,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开挖揭示围岩地质情况和围岩监控量测成果分析,动态调整工艺工法,及时解决现场问题,做到“岩变我变”,彰显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先进技术和标准。
中老铁路第一长隧安定隧道集有害气体、岩溶、软岩、涌水、高地应力、高地热等不良地质于一体,其工程规模、建设难度与施工风险在国内铁路隧道施工领域中都极为罕见,建设者开设多个正洞作业面、辅助坑道作业面“长隧短打”。
老挝段最长隧道——森村二号隧道位于老挝琅勃拉邦省和万象省之间的无人区,建设者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快封闭”的方法,创下月掘进245.8米的纪录。
全线最后贯通的景寨隧道穿越澜沧江断裂带,紧伴澜沧江而行,最大埋深711米,地质构造复杂,围岩破碎、富水,软硬不均,风化十分严重,开挖后就如煤堆一般,极易出现溜坍现象。面对建设中雨季长、水文资料匮乏、交通不便等困难,中老两国建设者创新应用抗急流浮式钻孔平台、水下爆破、多形式的钢围堰等有效手段,如期建成了302座桥梁。
全线施工难度最大、技术最复杂的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5个主桥墩均位于河中。建设者一一攻克湄公河河水较深、河流湍急、雨季水位涨势凶猛以及河床无覆盖层、水下基础爆破开挖难度大等难关。
红河上第一座铁路双线特大桥——元江特大桥,元江双线特大桥最高的3号桥墩达154米,采用变桁高上承式连续钢桁梁结构的主桥主跨249米,均创同类型桥梁世界之最。建设者采用两个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间通过交叉式钢横联结构组成主墩,为国内首创。
铺设中老铁路钢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500米长钢轨铺轨机CPG500,中铁一局在此基础上研发了“自动巡航走行定位系统”,该系统可以综合运用北斗、GPS、全站仪、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先进定位技术精准地铺设钢轨,改变了原来靠人眼目测提前设置引导线进行作业的模式,也是国内首创。
中国专门为中老铁路设计的“澜沧号”动车组是“复兴号”的改进版。一辆“澜沧号”动车可以携带720名旅客,车内使用双语设计,内部装饰更加国际化,满足跨国旅客的需求。
中老铁路沿线,一座座车站建筑风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呈现出“一站一景”的鲜明特色,西双版纳站屋顶造型犹如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完美呈现“雀舞彩云、灵动版纳”;老挝段最大客运站万象站站房内,中国结与老挝国花占芭花组合成象征中老友谊的全新图案;磨憨、磨丁站采用一体化设计和跨境互联关键技术,可实现快速通关。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的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隧道桥梁建设、钢轨铺设再到澜沧号动车制造、车展搭建,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这一系列的中国标准、中国设计,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以及“中国力量”,保障了中老铁路各项建设进度如期高质量推进,为中国乃至世界高原山区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中国铁路的经营理念、成功经验、技术标准等带上国际,助力世界铁路发展。
中老铁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仅是中老两国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也将成为世界铁路建设的宝贵财富。
中老铁路沿线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宝库。6年来,建设者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理念,综合运用水土保护、弃渣利用、节能环保材料等先进技术手段,将中老铁路沿线打造成为美丽宜人的“绿色走廊”。
中老铁路有效绕避琅勃拉邦世界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万荣岩溶旅游风景区、橄榄坝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在毗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站,为不影响亚洲象的栖息环境,设计单位认真开展方案比选,最终决定线路从地下穿越山体、原始森林,在勐养隧道、西双版纳隧道中间建设车站。
西双版纳南腊河两岸雨林茂密、鸟鸣清脆,河里畅游着上百种鱼类,还有极其珍贵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桃花水母。设计单位在河岸两端设置桥墩,不设置水中墩,采用大跨度64米的桥梁一步跨过南腊河。
参建单位悉心保护中老铁路沿线的热带雨林和农田,按照“永临结合”原则,优化全线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便道等临时场地设置以及土方开挖方案,控制施工范围。施工后期,及时进行覆土和生态恢复,对占用土地加以绿化,分“滇中胜景、林海茶韵、傣家风情、绿色森林”四部分打造绿色生态示范线。
老中铁路公司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带到老挝,特别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施工单位最大限度绕避环境敏感区,减少对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干扰,多采用隧道、桥梁等方式通过防护林和生产林,保障沿线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对蜥蜴等动物栖息地加强现场勘探,合理规划和修建便道;教育引导施工人员严格遵守老挝有关林业、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禁止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
老中铁路公司禁止施工单位直接排放跨河桥梁钻孔桩产生的泥浆,要求设置泥浆储存池和沉淀池。建设者会尽可能远离河流两岸堆放油类、水泥等物料,并在施工结束后对河道土方、围堰进行打捞清理。元江特大桥、阿墨江双线特大桥、橄榄坝特大桥、景洪澜沧江大桥大部分采用了挂篮悬灌法、托架现浇法等施工工法,避免垃圾落水。
中老铁路还分别采取灌草护坡、框架梁内灌草护坡等绿色防护措施;在隧道洞口边仰坡选取植株低矮的匍匐型灌木,在明洞顶部平缓地段及洞口正上方进行植草;在桥梁下防护栅栏区域内撒播耐荫草籽。中老铁路老挝段沿线,一条“绿色走廊”跃然眼前。
“中国人说,要致富先修路;老挝人现在想的是,要想富修铁路!中老铁路帮助我们实现走向富裕的奋斗目标,这是一条助推老挝国家发展的‘高速路’。”老挝投资计划部部长助理维吉·信达翁说。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作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家,中老铁路即将开启老挝人民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梦想大门。
中老铁路发挥着中老经济走廊的骨干核心作用,还将有效整合老挝现有的交通网络,结束中老边境的磨丁、磨憨、仰光、塔贾等地不通铁路的历史。中老铁路通车后,将给沿线民众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提高致富契机,给沿线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按下“快捷键”,打破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瓶颈。据悉,截至目前仅铁路建设一项,就已为当地人创造了上千个工作岗位,其余配套工作的展开也带去了7000多个就业机会。
中老铁路的开通,将让老挝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中老铁路通车将极大提高双方经贸的运输效率,为这个国家丰富的矿藏、名贵木材等产品打开对华销路,中国的技术和设备借此走向老挝,双边贸易将持续得到增长。此外,中老铁路沿途经过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铁路建成后,老挝万象至中老边境的旅行时间将缩短至4小时以内,届时将有更多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到访老挝,激活沿线旅游业。
利用中老铁路接轨陆海新通道,老挝将能联通中国西部省区市,进而接入中欧班列,使老挝成为中国—东盟贸易往来的陆上交通运输枢纽,将有力强化东盟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加快其一体化发展进程。
“中老铁路既是联通之路,也是友谊之路,项目合作体现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中国驻老挝大使姜再冬如是说。在中老两国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这条钢铁长龙让中国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实现朝发夕至,牵引起“中国梦”和“老挝梦”共同通向繁荣的未来。